首页 >> 风韵南粤•文化兴城侨村行 >> 正文  


新市社区:年年菊花看不尽,岁岁侨心意无穷|风韵南粤·文化兴城侨村行⑪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28日  来源:中山归国华侨联合会


640.png


在珠江西岸,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全国百强镇小榄,以“敢为天下先”成为珠三角改革先行兵之一。


江海山峦间,流淌着名镇小榄的改革冲劲、人文底蕴。史料记载,明清时期,中山小榄称大榄都及榄都。都内小榄、大榄两村分立,以双美拱桥通两榄。


双美桥仍在,榄溪潺潺。


小榄山(即凤山)下,是古时小榄村所在地,今名新市社区。明清时期,菊花开时,“大小二榄,菊社花市,星罗棋布,串于花径之间。”


640.jpg


俯瞰小榄新市社区。南方+ 叶志文 拍摄


花开花谢,沧海桑田。自1814年起,小榄乡人约定,以60年为期,小榄菊花大会在又一个甲戌年重开。传递至今的甲子之约,是独属于小榄人的浪漫。对菊的喜爱,植根于小榄人基因中,也装点了无数远行人的梦。


“岁岁黄花看不尽,诗坛酌酒赏花村。”锦绣文章里的故事数百年来在双美桥下静静流淌,滋养了无数远行人。曾经他们在家乡见过的菊花盛会,听过的句句乡音,在此后的人生岁月里,总如春风细雨入梦来。



开村八百载,自古多俊贤



今日新市,古时小榄。明中叶以后,小榄村一脉水乡,农商兴旺,商贾傍河为市,百姓依水而居。清末民初,因大市商圈一再扩展,增辟商街,名曰“新市”。新中国成立后,新市曾为镇府、区府驻地,今天社区之名由此而来。


新市社区云路上,记录了小榄风土乡情的小榄民俗博物馆,是由1919年始建的原小榄同寅医院演变而来。时光斗转星移,这里的祠堂、庙宇、坪市、社坛、小桥仍有留存。古榕青葱,小桥横枕,街巷间、石板上,是小榄八百年风物与人伦脉络的沉淀。


640 (1).jpg


位于新市社区的小榄民俗博物馆。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华光前街的大夫六世祖祠,始建于明正统年间,今天陈列为新市乡史馆。墙上的乡史资料以简短的语句诉说新市之于小榄的意义:“虽称新市,实属老城区,开村于南宋,已逾八百载。其地虽不广,人文却厚积,商业繁华地,自古多俊贤。”


明清两代,两榄名臣辈出,考取功名的人数占了香山县的三分之一。明末南京礼部尚书李孙宸曾经这样描述故乡烟火:“楼房屋宇,联络不断,火烟相盖,烟户人丁,共十数万。人如蚁队,路上往来,时时川流不息。”


尽管距今已过去400多年,但李孙宸这篇流传至今的《两榄风景地势》,所描述的“五星聚境,旗鼓把门”的两榄形胜,早已成为小榄人的精神原乡。


同时期,另一位活跃在明末政坛的重臣何吾驺,在崇祯八年谢政归里后,于凤山之麓划地数十亩,开辟“翁陔园”,成为榄溪八景之一。今天,新市车马繁华的文化路,是曾经横贯翁陔园的葵溪。


640 (2).jpg


新市社区的凤山公园。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而在明末几经丧乱的何吾驺或许不曾想过,“翁陔园”的所在,会成为小榄菊花文化的传承见证。



一诺一甲子,花开动天下



在新市这片“五松六路三丫水,一洞梅花十二桥”的水乡,孕育出了独特的菊花文化。


小榄人喜菊,赏菊,种菊。《小榄镇志》载,宋末金元时期,南来小榄先人把中原菊花栽培技艺及赏菊风气带入小榄,加上小榄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于栽菊,从此,小榄人便与菊花结下不解缘分。


清乾隆年间,小榄始有“赛菊”之举。翁陔园及小榄各氏族公祠,见证了小榄菊文化从“菊试”到“菊社”的发展历程。1814年,小榄再次举办菊花会,由于该年恰值甲戌年,与先辈珠玑巷南徙小榄时正岁次甲戌巧合,故民间均称此会为首届甲戌菊花大会。菊会结束后,余兴未阑,为纪念先辈定居开村功绩,小榄人遂商定每逢甲戌举行盛会。甲戌之约,传承至今,成为小榄人一种信仰。


从新市社区云路转入小榄民俗博物馆,乡土风物串起了八百年菊城的独特风韵。博物馆二楼拐角处,装裱着一张民国旧照:身着老式长袍的先辈身后,盛大壮观的菊花扎景永远定格在1934年的金秋十月——第三届甲戌菊花大会。


640 (3).jpg


1934年第三届甲戌菊花大会老照片。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在全世界,可能找不到一个活动,是60年举行一次的。”200多年后,从小榄走出的知名榄商、乐百氏创始人何伯权始终对这一点念念不忘:“在人均寿命还很低的时候,有人够胆提出60年举行一次菊花会,却可以一届届办下来。”


秋风榄菊绚,花开动天下。家乡的那抹菊黄,也成为海内外游子的永不褪色的记忆。


1979年11月,香港中山榄镇同乡会迎来家乡的召唤:新中国成立后小榄镇第三届菊花会,将在小榄人民公园举行。这一年的菊花会,并非甲戌盛会,却在小榄、中山,乃至广东的改革开放历史上留下了重要一笔:香港中山榄镇同乡会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个与家乡接触的香港中山社团组织。


在霍英东、马万祺等商界名流的带领下,应邀而来的小榄乡亲,推开了侨胞和港澳人士与家乡联系的大门。


菊花会期间,小榄接待港澳海外团体340个、1.43万人,参观者逾100万人次。在“一花引来万花开”的盛景中,菊花会为中山的改革开放提供了一次极重要的机会和平台,也丰富了小榄菊花文化的情感内核。


640 (4).jpg


1994年小榄菊花会纪念花盆。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曾经中原的移民,在这里进行沙田开发、渔业生产,以适应当地环境。小榄人的先辈以菊的品格和菊的精神,在这个地方生存、繁衍。菊花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教授张国雄说。



情与物俱在,秋光无限思



6月的淅沥小雨,浸润老街青石板。廖丽心和丈夫倚伞穿街过巷,走到一扇老式双木门前,从身前小包掏出了一把保管近40年的老式钥匙。


几次尝试,一声轻响,推开门去,父亲在40年前购置的祖屋原样呈现在眼前。


跟随父亲的足迹,廖丽心在退休后不止一次从香港来到新市,照看父亲在四十年前留下的祖屋。年岁渐长,她逐渐明白,年少时父亲携她一次次回乡、访榄的路途中,藏着怎样的情感。


640 (5).jpg


新市社区沿街墙绘。南方+ 叶志文 拍摄


40年过去,父亲购置的老宅形制未改。镬耳屋、壳花墙、青砖黛瓦,衬托出新市浓郁的古韵乡风。墙壁上,四张装裱的老照片寄托父亲一生的牵挂:一张是全家人的合影,两张是父母的肖像。还有一张长幅照片,落款时间是“一九八四年三月二十二日”。


这是那一年香港中山榄镇同乡会换届的合影。1979年小榄菊花会后,小榄华侨、港澳同胞掀起了建设家乡的热潮。小榄菊花促进会副会长、民俗专家李尚仁介绍,在菊花会筹备的时候,榄镇同乡会就向港澳乡亲和海外侨胞发出了倡议书,号召港澳乡亲和海外侨胞参与家乡建设。


他们捐建小榄影剧院、小榄镇华侨中学,赞助小榄镇自来水厂所有水管,扩建小榄中学、小榄人民医院……据新市社区有关负责人介绍,当时,陈星海、李光、黄藻森、何池彬、何锡樑、李立等多位港澳同胞不遗余力,慷慨解囊,捐资兴建修缮学校、医院、敬老院、体育馆,修筑桥梁道路等20个侨捐项目,捐赠金额达到1300多万元人民币。


在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中,汇聚到小榄的涓涓善流,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刻印记。


640 (6).jpg


新市社区沿街墙绘。南方+ 叶志文 拍摄


这些侨捐项目,时至今日仍在服务于小榄社会与民生。今年7月21日,近年来经历了股份制成功转制的中山陈星海中西医结合医院,挂牌成为全国首家粤港共建的中西医结合三甲医院。同时,陈星海中西医结合医院也是内地首批“港澳药械通”政策落地实施的指定医院,已经成为中山深化与香港、澳门的医疗交流探讨与合作的重要窗口。


2020年12月,小榄镇依托侨捐项目(小榄镇华侨中学旧址),创建了中山市星级“侨胞之家”。截至今年5月,已累计开展侨界活动38场次,接待港澳同胞、归侨侨眷200余人次。


640 (7).jpg


华侨中学原址,如今成为新市社区星级侨胞之家与小榄镇老年人协会的活动场所。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新的故事,还在继续。2021年,面积仅5.2平方公里的新市社区被认定为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新市社区党委副书记张泳介绍,新市社区通过活化大涌边路、康公路等一带古旧建筑物,打造“新市彩”游学路线,增强港澳同胞、归侨侨眷归属感。新市社区将持续推进深化扩展特色文旅线路建设,围绕侨乡主题完善特色线路。


时光流转,诉说着生活的变迁和不变的乡愁。


关上木门,锁上铁锁,廖丽心不知道下一次再回到这里又是何时。临走前,她从祖屋的彩色玻璃窗上,取下一个方形的镂空窗花带回。窗花造型简单,却做工精细,带有小榄曾经“南方锁城”的印记。更重要的是,它代表“菊城”小榄对远行人的祝福。


这一簇菊花永远开在他们心里。



【足迹】



新市社区有海外侨胞和港澳乡亲2300多人,其中海外侨胞分别旅居美国、巴拿马、马来西亚、越南、印度尼西亚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上一条记录:香港中山榄镇同乡会:百年社团的菊花情结下一条记录:永宁侨力助发展,敢为人先写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