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区探索“公益+就业+服务”就业模式,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家门口灵活就业
旧衣回收让爱循环 助人助己回馈社会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28日 作者:记者 何淼 通讯员 李思宇 来源:中山日报
7月27日,今年48岁的何燕屏利用接送孩子的空档时间,到东区起湾社区邻舍衣服银行处理中心当志愿者,她主要负责衣服分拣、清洗、消毒、包装等工作。“就业困难人员在这里既可领取补贴,又能获得志愿服务时数,感受到自己对社会的价值。”东区人社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东区积极探索“公益+就业+服务”模式,依托“邻舍衣物银行”平台,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促进困难人员在家门口实现灵活就业。
■做公益有补贴,还能化解就业难题
上午9时,何燕屏送孩子上学,处理完家务之后,就来到位于东区起湾社区的邻舍衣物银行处理中心。只见她熟练地“跨越”堆成小山的衣服,在角落处的工作台上坐定,开始整理经过清洗、消毒的衣服。一套回收校服在她的巧手折叠、包装之下就像新的一样。“在这工作3年了,上班时间可以灵活调配,让我能在照顾家庭之余,有一份收入,还可以帮助人,所以坚持下来。”何燕屏告诉记者,她每月在邻舍衣服银行的志愿服务时数有80多个小时,平均一天的工作时间六七个小时。
“根据收集到的捐赠反馈,边远山区的学生很渴望拥有整齐划一的校服,我们会根据他们的需求,在海量的捐赠衣服中挑选整理出校服套装,做定向捐赠。”市邻舍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冯峻峰介绍说,“邻舍衣物银行”是一家专门从事废旧衣物回收的公益组织。通过开发衣物回收、分拣、清洗、消毒、整理等公益岗位,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在家门口灵活就业。目前,像何燕屏一样在“邻舍衣物银行”做志愿者的就业困难人员共有17名。
具体这些就业困难人员是如何在公益组织实现再就业的呢?“通过‘公益+就业+服务’模式,他们在公益岗位的劳动工时将转化为志愿服务时数,同时东区将给予他们16.4元/小时的公益岗位补贴。”东区人社分局副局长胡颜飞表示,统计显示,截至目前,东区在“邻舍衣物银行”平台共发放就业困难人员公益性岗位补贴合计已有190903.4元。
胡颜飞表示,这种 “公益+就业+服务”就业模式是东区解决“4050”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难题的探索尝试,对公益组织和就业困难人员是双赢的。不仅有助于减轻公益组织的用工成本,为公益组织服务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就业困难人员既获取了劳动报酬,又参与了社会服务,回馈社会。
■“三个一”跟踪服务保重点群体就业
“看到‘邻舍’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的信息,我觉得这份工作既可以自助,又可以助人,很有意义,于是报名加入,并坚持下来。”梁志兴也是邻舍衣物银行吸纳的就业困难人员中的一员。他告诉记者,目前他的志愿服务时数超300小时,成为二星级志愿者。
“除了在衣物银行提供志愿服务外,我们也针对‘4050’就业困难群体,开展培养堆肥师志愿者计划,以商住小区为单位开展厨余堆肥环保项目试点。” 冯峻峰表示,目前该项目已在东区奕翠园、南区万科两个小区开展试点。以万科小区为例,7月初该小区在3个苑更换了新的堆肥箱,试点家庭负责收集厨余垃圾,经过培训的邻舍社工负责巡视记录堆肥情况、协助做堆肥处理。
“除了‘公益+就业+服务’ 就业模式外,针对困难就业人员群体,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三个一’服务跟踪。”胡颜飞表示,“三个一”服务分别指一次家访摸底、一次免费技能培训、一次免费就业推荐。据介绍,今年6月、7月,东区人社分局完成了两期家政、养老护理免费技能培训,120人受惠;今年截至6月底,东区已有83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
上一条记录:明年3月底完成基础设施修缮下一条记录:一体推进“三不”机制 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