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侨界人物 >> 正文  


归来的赤子 ——记印尼归侨容余扶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27日  来源:中山归国华侨联合会

1、容余扶接受采访.jpg


    人物简介:容余扶,男,印尼归侨,祖籍广东新会。1945年7月出生于印尼东爪哇。1960年 4月随父母回国。1970年大学毕业分配到英德县英德中学当教师。1989年,调入中山市第一中学任教,曾两次获得中山市 "吴桂显教学基金奖"。从2001年至今,历任中山市印尼侨友联谊会会长,曾荣获2004年“广东省侨联系统表扬个人”奖、2009年广东省侨联系统“先进个人”奖。

 

2015 4 8 日,中国侨联、广东省侨联来中山调研,在中山归侨之家,中国侨联主席林军拉着容余扶的手亲切交谈,第一句话就问:你是从哪一个国家回来的?容余扶告诉林军主席,我是从印尼回来的。     

容余扶19457月出生于印尼东爪哇外南梦县银亭的一个小镇。父亲容远光小时候在新会当理发学徒,父亲的叔叔在印尼的庞越县开了一家理发店,有一次中了彩票,他把奖金购了一张船票,委托亲人把侄儿——容余扶的父亲带到印尼并在店里当了理发工人。容余扶的父亲后在印尼成家。容余扶7岁在银亭当地华侨办的中华小学读书,1958年小学毕业,后在任抹县中华中学读初中。容余扶在学校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在进步团体的读书馆内经常阅读《人民画报》、《解放军报》、《民族画报》等进步书籍,对新中国有所了解和向往。1960年印尼颁布第10号排华法令:县以下华人不能经商、县以下华人学校不能开办等。耳闻目睹许多反华排华事例,容余扶不想留在印尼了。1960 4月,容余扶和爸爸妈妈一起回国。到广州后他们被安排在福建省永春县华侨农场,而容余扶随后则在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华侨补校、福建省南安县国光中学、福建省泉州市华侨大学外语系学习。

                

教书育人

    1970年容余扶大学毕业,他怀着“服从祖国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心愿,到了英德县英德中学任教。当时,英德县是广东省的一个贫困县,他义无反顾,背着包囊走上了工作岗位,全心全意投入到教育工作中。

    1978年至1989年,容余扶一直担任高中毕业班的英语教学工作。英德属山区县,外语人材匮乏,整个外语教学基础较差,在这种情况下要培养读外语专业的学生谈何容易。但是想到为祖国、为山区培养人才和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夙愿,他迎难而上,结合学生实际和高考要求,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效果,还鼓励学生靠努力拼搏才能求得进步和发展,才会不辜负当地父老乡亲的希望。容余扶除了认真搞好日常教学工作外,还另外对报考外语专业的学生另开小灶 —— 小班,进行精心辅导。功夫不负有心人,容余扶培养的学生有不少考上了大专院校外语专业,如1986年报考外语专业的学生17人全部考上大专院校的外语专业。当时中山大学、广州外国语学院、四川省四川大学等重点院校外语系都有容余扶老师培养过的学生。

     英德中学当时是韶关市地区级重点中学,1987年容余扶被县政府任命为英德中学副校长,负责教学工作。由于教学成绩突出,曾多次被评为先进教师,荣获英德县政府表彰,被推选为韶关市中小学英语教研会常务理事、韶关地区兼职英语教研员、广东省中小学英语教研会理事。在韶关市和英德县多次参与培训英语师资的工作,并取得优良成绩,获得好评。《韶关日报》曾以“归来的燕子育英才”为题,报道过容余扶的事迹。

    1989年,容余扶调入中山市第一中学,中山是个经济发达地区,这所中学又是广东省的名校,教育教学水平都较高,对容老师来说是面临新的考验。初始安排他担任高二级文科班班主任并教两个英语教学班的任务。从副校长到班主任自然地存在心理和工作方式上的落差,他凭着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克服种种困难,经过两年深入细致的工作,在他担任班主任的班级被共青团广东省委授予“创优达标、活跃团支部”。容老师不但是教书的高手,也是育人的能人。1991年高考,中山市文科 "状元"就出自本班。班上有些学生被评为市优秀干部和“三好学生”。容老师的能力得到这所名校的公认,学校安排他担任英语科组长工作。在随后的岁月里,学校根据需要又委任他担任校教研室副主任、教务处副主任、学校教学顾问等。

    容余扶老师到中山后继续在学术团体中任职,曾是中山市中小学英语教研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外语专业委员会会员和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员,为中山市的英语教学献计献策,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曾主编《中山一中校园英语习作文选》,该刊物是中山市教育界有史以来出版的第一部学生英语作文刊物,对学校和本市英语教学起到促进作用,由于教书育人工作成绩显著,容余扶曾两次获得中山市 "吴桂显教学基金奖"

                

归侨的知心人

    容余扶是一位归侨,对侨务工作十分热心,1984年至1989年在英德中学工作期间,就兼任英德县归国华侨联合会常委、副主席,为英德县侨务,尽一份力量。曾被韶关市侨联评为侨联先进工作者。1984年曾被选为英城镇第七届人大代表。

 2001年至现在, 容余扶任中山市印尼侨友联谊会会长,也是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中山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常务委员。容余扶说:“归侨联谊会要做的事情很多,总的来说,就是团结归侨,凝聚力量,架设友谊之桥,让曾经的侨居国人民和祖国人民友好相通,和谐共处,携手协力,共同前进”。

印尼侨友联谊会在容余扶会长的领导下,积极配合市侨联的工作要求开展各项活动。例如每月一次的茶聚会,侨友们一面品茶,一面听理事会的侨情通报,分享侨友印尼探亲回来的见闻;关心侨友疾苦,服务侨界群众是容余扶坚持多年的工作,常组织理事探望因病住院就医或在家长期养病,或身有残疾而经济上有困难的侨友,送上慰问金和诚挚的祝福,把温暖和关怀送到侨友家中。通过这项活动,在联络感情,传递侨界有关信息、增进友情、愉悦心态等方面发挥了作用,有利于增强侨友会的凝聚力。

拓展联谊渠道,搭建中印人民友谊平台是容余扶近年积极推进的工作,到目前为止,中山市印尼侨友联谊会已经与三十几个省内外、港澳地区印尼归侨社团组织、侨友会、印尼华人社团及印尼驻广州总领事馆建立联谊关系,成了一个联系面广,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归侨社团组织。

    近年来容余扶多次应香港印尼研究学社杨平主席的邀请,参加香港印尼研究学社组织的报告会、座谈会。容余扶有感地说:归侨这一特殊群体不仅国内有专门机构进行管理,连国外的专家、学者都对这一群体给予了相当的关注。作为一名归侨应当珍惜自己,把归侨爱国爱乡的精神,连同独特的侨文化继续发扬下去。

在容余扶及全体理事会成员的努力下,印尼侨友联谊会2005年被市侨务局评为先进侨务工作单位,2006年被评为市侨联先进单位。而容余扶本人也分别被广东省侨联授予第八次、第九次侨代会“广东省侨联系统表扬个人”和“先进个人”奖。20069月获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颁发的“从事侨联工作二十年以上”证书,对他长期不辞辛苦地为侨服务的精神和表现进行褒奖。

 

“中山—印尼民间交流大使”

容余扶与印尼驻穗官员私交甚好,由此促成了许多民间层面的友好交往,被中山侨友戏称他为“中山——印尼民间交流大使”。

    2003年,在师兄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副所长温北炎引荐下,容余扶结识了印尼首任驻穗总领事韩达礼。“他那时候刚赴任,有心想要打开与广东人民交好的局面”,韩达礼的友好和谦让使容余扶产生了助其一臂之力的想法。于是,容余扶四处走访有关单位,最终促成了韩达礼圆满的“中山、珠海之行”。

    200412月,在容余扶再次的穿针引线下,总领事韩达礼再次到中山,成功举办了“印尼的振兴——在印尼贸易、投资的机遇与挑战”报告会。此后,印尼《千岛日报》社长张明开也在容余扶的牵线下率团访问中山古镇和小榄,将小榄的五金业介绍给印尼,自此搭起了两边的商务往来。

容余扶是历任印尼总领事的“座上客”。从首任驻穗领事馆的韩达礼、苏维托(代总领事)、哈里玛万、余树福、亚礼特等总领事先生及印尼驻广州领事馆各事务部领事,容余扶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每届领事的到任和离任,容余扶常会被邀请出席迎送活动。不仅是文化交流会、印尼国庆招待会这样的官方宴席,或是领事们圣诞节的私人派对,也常邀容余扶参加。容余扶有四本厚厚的影集,里面是印尼驻广州总领事馆开馆以来至今历任印度尼西亚驻广州总领事与他的各种合影。在影集里,相片最多的是第三任驻穗总领事哈里玛万,其中有一张哈里玛万总领事离任临别时的合照,所有人都抬眼看镜头的时候,只有哈里玛万在低头含笑,他低眼看的正是容余扶为其定制的小屏风,上书张九龄的诗“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哈里玛万不解中文意味,容余扶用印尼语中的一句谚语解释,“用眼晴看很远,心却很近”,以此来证明他们的友谊。

有一次,驻穗代总领事苏维托来中山参加一个美食节,来得匆忙临时给容余扶电话:“定要见你,哪怕几分钟都好”。容余扶携妻子赴会,几个月未见,见面时两个男人居然激动地拥抱到一起,“把我妻子吓了一跳,她说真没想到你们有这么深的感情”。

201210月,容余扶家人也应泗水广肇会馆成立一百周年筹备委员会主任胡建章先生的邀请,出席印尼泗水广肇会馆成立一百周年庆典活动。容余扶回来后感慨地说:“在印尼期间,我们一直沉浸在热情友好的氛围之中。旧地重游,前尘往事,乡土情怀,尽涌心头”。“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而心相通在于情相连。民间交往不断,才能使大家互相了解,加深信任,增进友谊。人民的深厚友谊关系,才能为国家关系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2015年4月18日,印尼驻广州总领馆在广州举行了“印尼友好人士见面会”,琇翡总领事与公民事务蒙娜领事见面会暨经济领事布启先生送别会,容余扶率中山侨友们应邀出席。并代表中山市的印尼归侨向布启领事赠送了一本《伟人故里 名城中山》纪念邮册,以感谢他多年来对中山印尼归侨的帮助与支持。

 

容余扶15岁回国,“舅舅、阿姨和30多个表弟妹都在印尼,亲情割舍不断”,生于斯,长于斯,谈起十几年来为中山——印尼交流的努力,容余扶表示那是因为他剪不断的印尼情结。容余扶读初中时住在外婆家中,有一位舅舅也是当地出名的侨领,1964年曾作为华侨代表去北京参加国庆典礼受到周恩来、郭沫若等人的接见“舅舅的爱国情操对我影响很大”,容余扶为侨服务的理念里就有舅舅的影响力。

   “我对印尼的感情太复杂了”。 在谈论印尼归侨生活状态时,他举了个例子:“一家三口,老大回来成了归侨,老二老三还在印尼,弟弟们要是出了事,老大情何以堪”?正是这种骨肉相连,让容余扶这样的印尼归侨神经非常敏感,一方面容余扶在与印尼精英阶层的交往中感到了温馨,另一方面又常常被印尼国内的一些右翼言论所刺痛。“眼睛始终盯着它,片刻不敢放松”。这也是多年来,容余扶四处奔走相告,期望能将中国和印尼良好交流更深入民间的动力所在。


5、File0004.jpg

证书


4、省侨联先进个人奖章.jpg

省侨联先进个人奖章


2、容余扶摄于1958年.jpg

容余扶摄于1958年


3、容余扶(右三)获广东省侨联系统先进个人称号。jpg.jpg

容余扶(右三)获广东省侨联系统先进个人称号


6、印尼驻广州总领事一行到中山探访印尼归侨,容余扶代表侨友会向总领事赠送纪念品.jpg

印尼驻广州总领事一行到中山探访印尼归侨,容余扶代表侨友会向总领事赠送纪念品

上一条记录:艰辛回国,选择中山,扎根小榄 ——记越南下一条记录:坚强走过风雨 认真对待人生 ——麦惠兰的